首页 | 课程概况 | 教学队伍 | 教学档案 | 教学资源 | 教学测试 | 教学互动 
 
 
 
教学档案
 
 教学大纲 
 课程教案 
 实验指导 
 指定教材 
 参考文献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档案>>课程教案>>正文
 
颅内肿瘤(教案)
2014-03-02 15:03   审核人:

颅内肿瘤(教案)

课程名称 外科学(神经外科) 授课年级及专业 本科 班级 本科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课( );基础或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学生层次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成教生(本科( ) 专科( ))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 ) 考核方式 理论 %;实践 %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学时 学 分 数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6 学时; 实践课 学时

教材名称 外科学(第六版) 作 者 吴在德

吴肇汉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42版

参考资料

神经外科学参考书籍:

1.《局部解剖学》教材 第四、五版

2.《外科学》第五、六版 吴在德主编

3.《神经外科学》第一版 王忠诚主编

4.《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第一版 张天锡主编

授课时间

注:1、表中( )选项内请打“*”; 2、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空格大小可根据内容自行调整;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此教案填写并打印后须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3、教案首页只填写一次,其他内容须按课堂教学次数填写。

课程名称 外科学 授课专业 五年制大专

周 次 第 2 周, 第 5 次课 2009年9月19日

章节名称 第二十一章 颅内肿瘤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了解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颅内及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常用的检查方法

难点:

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辅助手段

第二十一章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

概述:5min

颅内肿瘤分为:

原发性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

继发性肿瘤: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

儿童及少年:后颅窝及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等。

成 年:多为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

分类:10min

1992年WHO分类和1998年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分类介绍如下:

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神经节细胞肿瘤、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2.脑膜的肿瘤 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

3.神经鞘细胞肿瘤 包括神经鞘窟、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纤维瘤。

4.垂体前叶肿瘤 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近年来根据有无内分泌功能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

5.先天性肿瘤 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囊肿、三脑室粘液囊肿、畸胎瘤、肠源性囊肿、神经错构瘤等。

辅助手段

6.血管性肿瘤 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

7.转移性肿瘤。

8.邻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 包括颈静脉球瘤、圆柱细胞疤、软骨及软骨肉瘤、鼻咽癌、中耳癌等侵入颅内的肿瘤。

9.未分类的肿瘤。

发病部位:5min

大脑半球的皮层下白质内: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脑室壁:室管膜瘤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蛛网膜颗粒的主要分布部位(颅底的嗅沟、鞍区、斜坡上部,以及从第Ⅳ至第Ⅻ对脑神经穿出颅腔的骨孔附近):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神经鞘瘤

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

鞍上区:颅咽管瘤

颅底、鞍背及斜坡:脊索瘤

颅内各个部分(两侧大脑半球):颅内转移瘤,

临床表现: 10min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1.头痛 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颅缝未闭或颅缝分离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萎缩、反应迟钝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2.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3.呕吐 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且严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复视、头晕、摔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征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有两种类型,

刺激性症状:如癫痫、疼痛、肌肉抽搐等。

麻痹性症状: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

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具有许多局处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辅助手段

1.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精神症状:常见于额叶肿瘤,表现为痴呆和个性改变。

②癫痫发作:额叶肿瘤较易出现,其次为颞叶、顶叶肿瘤多见。

③感觉障碍:为顶叶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及时例肢体的位置觉障碍。

④运动障碍: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或肌力减弱或呈上运动神经元完全性瘫痪。

⑤失语症:见于优势大脑半球肿瘤,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⑥视野损害:枕叶及颞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从而引起对例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性偏盲。

2.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鞍区肿瘤早期就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少见。

①视力和视野改变:鞍区肿瘤因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出现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视力视野的损害因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程进展而表现差别很大。

②眼底检查可显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③内分泌功能紊乱:泌乳素(PRL)分泌过多,女性以停经、泌乳和不育为主要表现。男性则出现性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H)分泌过高,在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和在儿童表现为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可导致Cushing综合征。

3.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颅内压增高:由于肿瘤位于中脑导水管附近.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

碍,故颅内压增高出现早。

②肿瘤向周围扩张压迫四叠体、中脑、小脑及丘脑.从而出现相应局灶性体征,如眼球上视困难等。

③松果体肿瘤发生在儿童朗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4.颅后窝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小脑半球肿瘤: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同例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易向患侧倾倒等。

②小脑蚓部肿瘤;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时向后倾倒。肿瘤易阻塞第四脑室,早期即出现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③桥脑小脑角肿瘤:主要表现为眩晕、患侧耳鸣及进行性听力减退。患例第V、Ⅷ脑神经麻痹症状及眼球震颤等小脑体征。晚期有Ⅸ、Ⅹ、Ⅺ等后组脑神经麻痹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10min

神经胶质瘤(glioma)

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辅助手段

分为: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其一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脑半球内。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瘤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串大约30%左右。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分界较清,可手术切除。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3.室管膜瘤(ependymoma)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入小脑延髓池及桥池内。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倾向。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4.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肿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因难,头围增大、颅缝裂开。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脊髓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术后故疗需包括椎管。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 multiforme)

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颞叶为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瘤细胞丰富而不规则,大小亦相差悬殊。多核巨细胞散在可见,核分裂相多。病人的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发展快,治疗较困难。

(二)脑膜瘤(meningioma)

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良性,病程长。其分布大致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情况相似,以大脑半球矢状窦旁为最多,其次为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颅后窝、岩骨尖、斜坡及脑室内等。肿瘤与硬脑膜紧密粘连,构成肿瘤的蒂,通过该处可接受来自颈外动脉的血供。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侵蚀的迹象。根据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可分为内皮细胞型与纤维型等。肿瘤可有钙化或囊性变。脑膜瘤有完整包膜,压迫嵌人脑实质内。由于肿瘤接受来自颈内颈外动脉的双重供血,术中出血较多。彻底切除皮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及与之相邻的颅骨,否则容易复发。肿瘤对放射及化学治疗效果不显著。脑膜瘤直径小于3cm可行X刀或伽玛刀治疗。

脑膜肉瘤是脑膜瘤的恶性类型,约占脑膜瘤总数的5%.肿瘤切除后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上还可见囊性及多发性脑膜瘤等。

辅助手段

(三)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为来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发病率日渐增多,可能是由于CT应用和内分泌诊断技术的提高致使发现微腺瘤病例增多,以及由于性激素类药物应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从而使垂体瘤十分常见。以前传统上根据肿瘤细胞染色的持性分类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腺瘤,现已被按细胞的分泌功能分类法所替代。目前将垂体腺瘤分为催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及混合性腺瘤等。肿瘤的直径小于1cm,生长限于鞍内者称为微腺瘤,除CT或MRI外尚需作血清内分泌素含量测定方能确诊。如肿瘤增大直径超过1 cm并已超越鞍膈者称为大腺瘤。若肿瘤直径大于3 cm,称为巨腺瘤。除上述内分泌症状外,还可引起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的受损,其典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PRL腺瘤的主要表现在女性为闭经、泌乳、不育等。在男性典型者为性欲减退,阳痿、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等。G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如在青春期前发病者为巨人症,发育期后患病者为肢端肥大症。ACI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病人有满月脸、“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肤紫纹、肥胖、高血压及性功能减退等。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肿瘤。经蝶窦显微镜下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肿瘤微小.可完整切除。若肿瘤巨大,并已超越鞍膈以上者,仍以经额底人路手术为妥,术后进行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如溴隐亭对抑制PRL腺瘤恢复病人的月经周期、促使受孕具有良效,但停药后症状往往复发,肿瘤将重新生长。伽玛刀治疗垂体微腺瘤,视神经距肿瘤应超过4mm为安全,以防止视神经损伤。

(四)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系第Ⅷ脑神经前庭支上所生长的良性脑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位于桥脑小脑角内,主要表现有:①患侧的神经性耳聋伴有耳鸣,同时前庭功能障碍;②同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受累,表现为同侧面部感觉部分减退及轻度周围性面瘫;③同侧小脑症状,表现为眼球震颤,闭目难立,步态摇晃不稳,及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④肿瘤较大时还可有Ⅸ、Ⅹ、Ⅺ等后组脑神经症状,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⑤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等。X线前后半轴(汤氏)位摄片中可见患侧内听道孔扩大,邻近骨质稀疏。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但蛋白质含量增加。听力测定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无复聪现象,提示病变部位在耳蜗之后。头颅增强CT或MRI扫描可显示桥脑小脑角处的肿瘤团块影像。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全切除后可得到根治.反之则可复发。如肿瘤直径未超过3cm用伽玛刀治疗可取得良效。手术切除常会损伤面神经而导致病侧面瘫,有时需作面副神经或面舌下神经吻合术矫正。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以来,面神经保留率已明显提高。

(五)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为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肿瘤大多为囊性,囊液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内含大量胆固醇晶体。瘤壁上有钙化斑块。显微镜下示瘤细胞主要由鳞状或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的排列成牙釉质器官样结构。主要表现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发育延迟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不调。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颅骨X线摄片除见蝶鞍增大变浅外,可见鞍上区有钙化。治疗

辅助手段

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确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首次手术全切除、加强激素替代治疗及术后监护等,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由于肿瘤与下丘脑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全切除有时困难。有人主张经侧脑室作囊肿内引流术,或囊肿抽吸后注入放射性32磷、或198金行内放射治疗。

(六)血管网状细胞瘤(angioretculoma)

又名血管母细胞瘤,为颅内真性血管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一2.4%。大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偶见于脑干,发生于大脑半球者少见。病人以20一40岁成人为多,男多于女,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有时与颅外病变如视网膜血管瘤、肾、胰腺囊肿及肝血管瘤等伴发。肿瘤多数呈囊性,囊内有一血供丰富的囊壁结节,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小脑体征或局灶性症状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周围血象可能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手术切除囊壁结节或实质肿块.预后良好。

颅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min

1.颅内肿瘤的诊断 颅内肿瘤的诊断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和有重点地进行全身和神经系统查体.得出初步印象。并进一步确定有无颅内肿瘤,肿瘤的部位和肿瘤的性质。依据初步印象可选择下列一种或几种辅助性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

(1)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目前应用最广的无损伤脑成像技术。能够分辨颅内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的细微差别,使颅内软组织结构如脑室脑池,灰质和白质等清晰显影并有较高的对比度,对诊断颅内肿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CT诊断颅内肿瘤主要通过直接征象即肿瘤组织形成的异常密度区及间接征象即脑室脑他的变形移位来判断,肿瘤组织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有等、低、高三种密度。低密度代表脑水肿或某些低密度病变加水瘤、上皮样囊肿等,肿瘤有出血或钙化时为高密度。静脉滴注造影剂后可使颅内结构的密度反差更为明显从而增强它的分辨力,图像更清晰,可大大提高CT的诊断率。

(2)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脑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其对不同神经组织和结构的细微分辨能力远胜于CT。具有无X线辐射.对比度高.可多层面扫描重建等优点。并可用于由于碘过敏不能作CT检查及颅骨伪影所致CT检查受限者。而且其成像脉冲序列丰富可满足许多特殊组织成像扫描。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I)因可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血流情况。已部分地取代DSA及脑血管造影检查。

(3)神经系统的X线检查:包括头颅平片、脑室脑池造影(ventriculocisterography)、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等,由于脑室造影有创伤性,目前已被CT及磁共振检查所取代。头颅平片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等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脑血管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及肿瘤供血情况诊断价值较大。数字减影助血管造影(DSA)将少量造影剂注入静脉或动脉内即可显示全脑各部位的动静脉分布情况.广泛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或动脉静脉畸形(AVM)。

(4)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及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BEAM)检查:对于大脑半球凸面肿瘤或病灶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但对于中线,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肿瘤诊断因难。

辅助手段

(5)脑电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记录:给予被检查者作特定刺激,同时记录其感相应区的电信号。在脑肿瘤诊断方面有应用价值的脑诱发电位记录有:①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用于诊断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病变或肿瘤;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用来记录桥脑小脑角及脑干的病变或肿瘤的异常电位;⑤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用于颅内肿瘤患者的脑功能评定。

(6)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所提供的信息基于组织化谢变化,即关于组织和细胞的功能成像。因肿瘤组织糖酵解程度高,本技术通过测定组织的糖酵解程度可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从而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选择活检或毁损靶点,评估手术、放疗、化疗的效果,动态监测肿瘤的恶变与复发。

2.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应当与以下六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疾病相鉴别:

(1)脑脓肿:体内常有各种原发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感染灶。小儿常患有失天性心脏病。脑脓肿起病时发热,并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周围血象呈现白细胞增多。CT图像显示典型环状增强的脓肿灶,呈单个或多发。

(2)脑结核瘤:肺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有助于诊断。常为单发性,中心有干酪祥坏死,CT显示为高密度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中心为低密度,有时与脑肿瘤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3)脑寄生虫病:肺型血吸虫病常有疫区生活史可引起颅内肉芽肿。脑包虫病可引起巨大囊肿。猪囊虫病如为脑室型与脑室肿瘤相似,鉴别主要依据疫区生活史,病史及检查证实有寄生虫感染,嗜酸性拉细胞增多,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CT及磁共振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

(4)慢性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由于头外伤轻微且时日较远,易被忽略或遗忘,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以亚急性或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并逐渐加重,少数可有局灶症状。诊断需结合年龄、头外伤史及头颅CT扫描确定。 (5)脑血管病:老年脑瘤患者,若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肿瘤卒中、坏死或囊性变,可呈脑卒中样发病。鉴别诊断主要依靠高血压病史,起病前无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常有明显诱因。CT扫描可鉴别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肿瘤卒中除有高密度血肿外尚有可被造影剂增强的肿瘤阴影。 (6)良性领内压增高:亦称假性脑瘤。有颅内压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但神经系统无其他阳性体征。主要病因可能为颅内静脉系统阻塞、脑脊液分泌过多、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或内分泌失调等。

治疗:5min

1.降低颅内压(de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颅内压增高是颅内肿瘤产生临床症状并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降低颅内压在颅内肿瘤治疗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降低颅内压的根本办法是切除肿瘤,但有些肿溜无法全部手术切除而需行放疗、化疗。为了争取治疗时机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十分必要。临床上降低颅内压的方法主要有:脱水治疗、脑脊液引流及为防止颅内压增岗采取的综合治疗措施。

辅助手段

(1)脱水治疗:脱水药物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渗透性脱水药及利尿性脱水药。前者通过提高血液渗透压使水分由脑组织向血管内转移,达到组织脱水的目的。后者通过水分排出体外,血液浓缩,增加从组织间隙吸收水分的能力。脱水药物的作用时间一般为4—6小时。应用脱水药时应注意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用法见第十八章降低颅内压治疗)。

(2)脑脊液体外引流

1)侧脑室穿刺:

2)脑脊液持续外引流:

(3)综合防治措施

1)低温冬眠或亚低温:

2)激素的治疗:

3)限制水钠输入量: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合理的体位: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颅内肿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包括肿瘤切除、内减压术、外减压术和脑脊液分流术。

(1)肿瘤切除手术:

(2)内减压手术:

(3)外减压手术:

(4)脑脊液分流术:为解除脑脊液梗阻而采用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终板造瘘术及三脑室底部造瘘术,侧脑室—心房或腹腔分流术。

3.放射治疗及放射外科(radiosurgery)

(1)内照射法:

(2)外照射法(radiotherapy)

1)普通放射治疗:

2)伽玛刀(γ-kinfe)放射治疗:

3)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治疗:

4.化学治疗

(1)选择药物原则:①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毒性,在血液及脑脊液中能维持长时间的高浓度的药物。②选择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非离子化的药物。③对脑转移瘤病人,可参考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选择药物。

(2)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5.基因药物治疗(gene medicine therapy)

课后小结——5min

(1)、颅内及椎管内肿瘤主要临床表现

(2)、颅内及椎管内肿瘤主要检查与治疗方法

启发提问

1、颅内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2、颅内肿瘤为什么会引起颅内压增高?

3、颅内肿瘤主要检查方法有哪些?

外语要求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 神经胶质瘤(glioma)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室管膜瘤(ependymoma)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 multiforme) 脑膜瘤(meningioma)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血管网状细胞瘤(angioretculoma)

小结

(1)、颅内肿瘤主要临床表现

(2)、颅内肿瘤主要检查与治疗方

思考与练习题

1、颅内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2、颅内肿瘤为什么会引起颅内压增高?

3、颅内肿瘤主要检查方法有哪些?

下次课预习要点

教研室或科室主任审查意见:

教研室或科室主任签字:

2 0 0 9 年 3 月 1 日

关闭窗口
外科学教研室 |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遵义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学教研室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
电话:0851-28608135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